徐州

首页>地方频道>徐州>要闻

江苏徐州:构筑绿色发展的“生态本底”,让蓝天白云成为“朋友圈”常客

  天蓝、水碧、树绿、土净,这是人人向往的生态环境。近年来,江苏徐州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在大气、绿化、水质、土壤等方面共同发力,让蓝天白云成为徐州人“朋友圈”的常客,市民获得感、幸福感满满。

  绿色,成为徐州发展最厚重的底色,向党的百年华诞递交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天蓝:集中攻坚打赢“翻身仗”

  “敏儿,你和小颖都回家吃饭吧,我来值班。”中午12点多,徐州睢宁王集镇吴庙村村民吴兰香又来到村北的一处秸秆禁烧禁抛看护点,替换两位姑娘回家吃午饭。刘敏和孟颖是一对妯娌,她们看到村里的党员干部每天看守秸秆到很晚才休息很辛苦,主动请缨,志愿在村北的秸秆禁烧禁抛看护点值班看守。从6月初起就戴上“秸秆禁烧巡查”红袖标,驻守在看护点早出晚归。

  风吹麦成浪,蝉鸣夏始忙。适逢夏收高峰期,秸秆禁烧工作也进入敏感期、攻坚期,为守护蓝天白云和市民身心健康,徐州各地区严抓秸秆禁烧工作毫不放松。大喇叭响起来、巡逻车转起来、宣传条幅挂起来、值守点搭起来,让广大农民认识到焚烧秸秆对环境的危害,营造秸秆禁烧浓厚氛围,确保“不燃一把火,不冒一处烟”,严防焚烧秸秆污染大气。

  瞄准空气质量短板,徐州集中攻坚,重拳出击,全力以赴提升治理成效。2018年以来,徐州市壮士断腕推进转型升级,实现淘汰落后产能、技术改造升级、布局调整优化一举多得,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全市18家钢铁企业共关停15家,整合成3家;11家焦化企业关停并转8家,整合成3家;62家水泥企业关停47家,保留15家;9家热电企业完成关停改燃;3年关闭退出化工企业151家,总量压减到71家;37个转型升级重点项目有序实施,2020年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1.4%,全市产业结构在推陈出新中实现战略性调整。

  成效如何?今年3月6日,徐州市召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动员大会。会上公布的一组数字印证了“十三五”以来徐州环境提升之路:去年市区PM2.5浓度50微克/立方米,较2017年降低14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261天,较2017年增加54天,空气质量改善达到国家和省下达的约束性指标。

  坚持源头治理,徐州市终于打赢了大气污染防治的“翻身仗”:2020年空气质量达到“十三五”以来历史最好水平,自2013年以来首次达到并好于国家和省下达的约束性指标。

  水碧:告别黑臭提升水质量

  3月23日,770米的奎河建国路段开盖改造,封盖16年的奎河河道重见天日,改善河道水质,真正实现截污,恢复河道的生态性,彰显出徐州治理水污染的决心。河道开盖后将开展河道清淤、护岸加固、护岸修复及景观提升等施工。改造后的奎河建国路段景观将与回龙窝景区等融为一体。

  奎河是淮河流域重要跨省界河流,更是徐州老百姓记忆中的家乡河。奎河综合整治工程以来,奎河的水环境与水生态质量已经有了显著提升。随着6月12日“奎河一号”在袁桥闸顺利始发,一个水清河净、岸绿景美的新奎河即将呈现在徐州人面前。

  清水环绕,是百姓对绿色美好生活的期待。近年来徐州市持续推进黑臭水体治理,提升市区河道景观4条、片区水系贯通工程3个,实施县城16条黑臭水体治理;制定考核奖补办法,对市区已整治的75条黑臭水体每月监测评价,并开启沿线30个泵站进行生态补水,徐州黑臭水体治理进度和成效在江苏省领先。

  为了提升水质,徐州市出台了《徐州市区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坚决打响碧水保卫战、河湖保护战。明确三年总投资75.94亿元,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与此同时,徐州市全面推进河湖综合治理,聚焦7大类68个工程项目,累计完成工程建设投资46亿元,超额完成省、市考核目标任务。

  水质变好,成为“十三五”期间徐州生态环境提升的一个缩影。今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徐州市交出一张漂亮的答卷:2020年,徐州市主要水域环境质量总体处于良好状态,24个省考以上断面水质Ⅲ类以上占比83.3%,城市在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持续保持优良,在用市级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骆马湖窑湾和小沿河水源地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水质达标率为100%。

  树绿:植树造林15年“第一”

  从韩山隧道向西500米,就来到徐州园博园分园址———卧牛山山体公园。炎炎夏日,这里夏花绚烂、绿树成荫,谁能想到两年前它还是乱石嶙峋的荒山?

  为了打造公园内生物多样化,卧牛山山体公园内种植了碧桃、紫荆、海棠等百余种苗木,全部采用自然式栽植。在宕口处利用高大乔木林作为安全屏障,石壁采用上爬下垂的种植形式,使原本光秃的石壁重现生机。树种选用更适合山地生长的色叶树种,力求打造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特色山林景观。

  徐州多山,72座山头山体以石灰岩为主,曾被称为“石头城”。通过两次进军荒山,徐州荣膺“国家森林城市”称号;通过断崖治理、林相改造、“海绵”改造等现代化山体修复手段,开创了“石头缝里绣出绿色森林”的成功范例;持续半个多世纪的植树造林,助力徐州捧回“联合国人居奖”;在统筹推进的“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工程中,一座座采石宕口留下的荒山变身美丽的山体公园,让徐州成为全省最绿的城市。2020年,徐州森林覆盖面积3419.26百公顷(约51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7.15%,已连续15年居全省第一。

  植树造林的脚步仍不停歇,今年徐州市又安排林地修复项目8个。继续开展造林绿化和林相改造。新建、更新和完善农田林网3.4万亩,完成造林绿化5000亩、森林抚育改造1.25万亩、林相改造1.5万亩。

  据徐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造林绿化处处长李全胜介绍,徐州市《国土绿化提升总体规划》已经编制出台,徐州将以林业生态修复、大规模成片造林、绿美村庄建设、“三化”树种推广等重点工作为抓手,从2020年到2022年,实施水系林网建设、荒山绿化修复等7项国土绿化工程,以及森林修复、山林景观提升等3项森林质量提升工程,继续推进绿化工作稳步有序开展。

  土净:严控风险“绣花”式修复

  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相比,土壤污染治理更是难题中的难题,被称作“看不见的污染”。今年上半年,徐州市政府投资的首批土壤污染治理项目顺利完工,原恩华药业、天嘉化工、华辰胶带三宗地块完成修复治理,进入地下水检测阶段。250亩被化工企业污染半个世纪之久的土地,徐州用“绣花”般的功夫全力修复,投入1.47亿元,17万方污染土进入水泥窑变废为宝,14万方污染地下水经处理并检测合格后排入管网。

  据了解,这三宗地块待地下水监测满两年,经省生态环境厅评估合格后,即可移出污染地块目录,进行上市交易,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为了呈现土净美,徐州市近年来围绕“摸清底数、预防污染、严控风险、扩大修复”的总体思路,着力推进土壤污染防治。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制订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全面推进土壤污染治理。按照国家技术规范完成了土壤环境国控监测点位设置,全市设置国控点位120个,省控监测点位10个。以入选“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为契机,在全国地级市率先制定《工业固体废弃物管理条例》,固废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遥感监测结果显示,徐州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在52.76-62.42之间。全市生态环境整体评价等级为良,植被覆盖度较高,生物多样性较丰富。

  步入“十四五”,污染防治攻坚战从“坚决打好”到“深入打好”,意味着新一轮污染防治攻坚战触及的矛盾和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宽、要求更高。今年,徐州将以碳中和、碳达峰为统领,全力抓好大气治理,同时突出开展水环境整治,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奋力书写美丽徐州建设新篇章。(记者 吴云)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103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