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浙江:智慧科技入田头 数字助农尝甜头

  一朝春醒,万物清明。浙江大地新芽吐翠满眼春。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雨水开始增多,浙江各地抢抓农时,田野间、大棚里一派忙碌景象。如今,在浙江已很难再见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取而代之的是无人驾驶插秧机、无人驾驶播种机、智能化农业植保无人机等。伴随着农业“机器换人”的稳步推进,之江大地展现出一幅幅生机勃勃的数字春耕新画卷。

  在丽水龙泉龙南乡蛟垟村上田自然村,一个个整齐排列的现代化钢架设施大棚格外显眼,大棚基地里,50万株番茄苗长势喜人。这个占地100多亩的高山集约化、自动化、智能化育苗中心,由龙泉市农合联全面管理和主导,以蔬菜产业农合联为支撑,是龙泉农业特色产业数字化发展示范建设项目之一。

  相比传统的育苗方式,集约化育苗方式所育种苗发芽快、整齐、根系发达、壮苗率高,而上田村又具有1200米高海拔形成的独特生态环境优势,日夜温差大,种苗白天自然生长,夜间温度低进入休眠状态,相比低海拔的种苗更加健壮、抗病力强,还减少了低海拔育苗常用的嫁接房、愈合室,风扇排风降温等设备投入,降低了育苗成本。为保障今年播种面积和产量实现“双增”,龙泉全力用好政策、技术、品种等抓手,助力实现农业生产丰收。

  在松阳县斋坛乡斋坛村的茶叶田里,一排排茶树吐着新芽,长势喜人,丝毫没有受到今年年初的干旱、霜冻影响,茶农们正忙着采摘芽叶。

  原来,2020年11月,斋坛村就已经开始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村中300余亩茶田安装了微喷灌设备,遇到恶劣天气,只要打开喷灌开关,均匀喷洒的水雾就可以帮助茶树保湿或除霜。“喷灌装起来以后,我们村的茶树就不怕干旱和霜冻了,今年的白茶长得特别好。”斋坛村村民周家福笑着说道。

  除了微喷灌设备,斋坛村的田间道路、水利设施、田地也一并进行了高标准改造。改造后的田间道路平坦笔直,沟渠宽敞清澈。“以前都是泥土路,电动车都不好骑,现在去哪里都方便了。”斋坛村党总支书记李金星介绍道。

  据了解,松阳县拥有永久基本农田面积22.1万亩,其中,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面积有18.09万亩,占比81.86%。今年,当地还将对象溪、新兴等乡镇具备建设条件的农田进行综合治理,预计可新增高标准农田1.39万亩。

杭州钱塘新区机械化种植油菜。钱塘新区管委会供图

  在嘉兴南湖余新镇的褚大姐甜瓜专业合作社内,近40亩新搭建的双层覆膜大棚被分成了9个区块,只需打开电脑后台即可直观看到大棚里的土壤温度、湿度、PH值、空气温度、湿度、光照量、二氧化碳含量等实时数据。

  从线下到线上,数字化赋能让浙江各地的春耕更精准。每天一早,湖州南浔和孚镇漾东村的千亩“跑道鱼”示范园区内,负责人吴华东都会使用手机对鱼塘进行远程监控。“鱼塘的水温、含氧量,鱼塘里的鱼吃得好不好、有没有生病,只要一部手机就能实时查看。以前养鱼全凭经验,现在靠的是科技。”吴华东说,自从用上了24小时物联网实时监控平台,养鱼更科学了。

  除此之外,南浔的红美人基地也放置了电子传感器,工作人员只需一部手机就能启动100多亩大棚的喷滴灌、卷帘等设备;果蔬高新技术孵化园实现全面应用现代设施农业无土栽培最新技术,亩产较传统模式相比能提升4至5倍……

  湖州安吉以安吉白茶开采为契机,推动安吉白茶“浙农码”正式上线运行。该码是浙江省首个地市级“浙农码”应用,目前已累计发码10.4万枚。

  据了解,“浙农码”既是农业生产主体、农产品、各生产要素、乡村管理的大数据集成平台,也是他们的数字身份证。“浙农码”以二维码、NFC、RFID等为标识载体,通过数字孪生,为全省涉农领域的人、物、组织建立统一的数字身份,为万物互联提供身份保障。“‘浙农码’可以将不同农业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进行统一和归集,湖州市结合本地实际,为安吉白茶建立统一的数字身份,打破了‘数据孤岛’,实现了数据分析应用,有效指导产业发展和管理。”湖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变数字为生产力,在浙江大地上已成鲜活现实。随着数字农业工厂、数字牧场、数字渔场的加速培育,乡村智慧网的加快建立,“最强大脑”陆续植入“三农”,数字经济将成为浙江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606
收藏
分享